标题:乡村语境
作者:流浪的水手
时间:10/1 09:59

进入农村语境,显然不是要求学者用一种形式化的“体验生活”的方式来和农民“打成一片”,
这种令人谈虎色变的改造方式,是畸形政治时代的产物。学者就是学者,农民就是农民,把学者变
成农民,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资源浪费,对知识分子的心理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。那么如何实现学者
的公共关怀呢?曹锦清、应星、苏力三位学者的探索和实践耐人寻味。
曹锦清在开始他对“黄河边的中国”的观察的时候,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难以“入场”,即使
勉强入场,也难以“保存现场”。村民对来访者怀有复杂而微妙的防范之心,他们尝到过说真话的
苦头,担心会遭到当地干部的报复,也清楚对真相的倾诉并不能改变什么。曹锦清反复强调自己不
过是“党校请来讲学的上海教授”,既不是记者,也不是上面派来调查情况的官,以此让农民觉得
他不过是一个搜集学术资料的书生,朴素的农民自然不忍心破坏这位上海学者对农村生活的兴趣。
《黄河边的中国》一书对乡村社会的“零距离”接触,挖掘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最真实的想法。
曹锦清在其中更多的是充当了一种提问者的角色,他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,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发现,
而不是论证。曹锦清把视线从“译语”和“官语” ..
下页 上页

回复本帖|发新话题

<<下一主题
>>上一主题
返回版块

2/6 06:53

返回 首页
登录 注册

wWw.KongWeb.Net